首页 > 廉政要闻 正文

廉政要闻

干群同心让菌棒棒变身“金棒棒”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2期 发布时间: 2024-06-24 09:12:04

  5月29日,阴雨蒙蒙。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香水镇卡子村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该村闽宁协作香菇示范园的中心位置,竖立着写有“山海情缘”的标牌,规划清晰的香菇大棚里,一根根菌棒整齐排列,不少已经冒出了肉质饱满的香菇。“可别小看这菌棒,这可是个‘金棒棒’,一个棒一年就能赚5元钱哩。”村党支部书记宋有龙笑呵呵地算起了经济账。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特色,则离不开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立足实际,群策群力地摸索、同心同德地打造。近年来,固原市因地制宜发展六盘山特色菌菇产业集群,推进农文旅、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和村集体经济“四项融合”,强化服务保障,助力农户增收致富,让小菌菇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释放大“蘑”力。

  回想两年前,卡子村还在为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而发愁。过去的卡子村,是一个以苗木种植、肉牛养殖、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村庄。近年来,随着苗木、肉牛市场的低迷,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受到较大影响。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动脱贫群众增收,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成为当地干部面临的突出问题——产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转型“路”在何方?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香水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工作专班扎根一线,走村串户听意见,外出考察寻良策,利用半年时间先后十多次赴甘肃、陕西、河南等多地考察调研,寻找致富新路径。在陕西省留坝县的山区中,他们惊喜地发现,食用菌产业劳动强度低、经济效益高、收入见效快。同为山区的香水镇,平均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正是种植菌菇的“天选福地”。同时,该地食用菌与中南部地区食用菌形成产出时间差,可填补南方市场季节性空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错峰优势”。

  路子选好了,就得一步步往前趟。自2023年开始,卡子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县闽宁项目的支持下,投资建设闽宁协作香菇示范园,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加速跑”,拓宽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路”。“有了好政策,最关键的是要落实下去,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村民们对种香菇一窍不通,害怕付出了时间、精力却没有回报。”卡子村包村领导秦勇向记者介绍,在前期立足群众意愿找路子的基础上,党员干部们又把宣讲政策、普及技术的工作做到了群众身边。

  “养了一辈子牛了,香菇怎么种,我们可不知道。”为打消一些村民的顾虑,卡子村党员干部利用晚上及农闲时间,先后十多次讨论香菇种植有关事宜,向村组干部、党员群众讲解宣传香菇产业发展有关情况,争取群众支持,发动群众参与。

  除了不厌其烦走村入户讲解政策,最关键的还是要让老百姓看到真实惠。乡、村两级干部全员扎根在村里,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菌棒采购、上架,菌菇采摘、售卖……党员干部们从零开始学习菌菇种植,探索式搭建13座大棚,“让村民们看到我们的土地不仅能长出好品质的香菇,而且根本不愁卖”。

  “每次菌棒上架都是最忙的时候,香菇菌棒不能暴晒,气温超过28度就会‘烧菌’,引起烂棒,因此菌棒一运过来马上就要进行摆棒。”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秦勇依然心潮澎湃,“那时候一周干了三个通宵,夜里菌棒运来后,镇上领导带着村组干部和党员志愿者一起干。从卸货地点到菌菇大棚一共有80多米,我们没有传送带,干部们就站成一排,手递手运输。有的群众把我们干活的视频发到了村里的微信群中,很多老百姓看到了自发过来帮忙。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这件事,我们的村民不仅对菌菇产业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干群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了。”

  市场销售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香菇种出来后,如果不及时销售出去,就会烂在菇床里,投资将打水漂。怎么销售,去哪里销售,成为干部们思考的又一大难题。为确保成品香菇及时出售,镇工作专班带领卡子村村组干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在稳定县区各大商超、饭店、小商贩供应的同时,先后深入平凉、固原、银川、宝鸡、兰州、西安等中大型批发市场,带货推销卡子香菇,还在微信、快手等平台宣传推销。

  “当时第一茬菇出菇后,一下子摘了200多筐,我和村支书愁得不行,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去跑市场。皇天不负苦心人,当平凉一家蔬菜批发市场愿意收购这批香菇后,我们第二天早上5点就送了一车过去。”讲到这里,秦勇松了一口气,“第一批卖出后,客商发现我们的香菇肉质鲜嫩、品质上乘,纷纷上门采购、签订收购协议,今年更是供不应求,我们的香菇再也不愁卖了。”通过一年的推销,卡子村目前已与宁夏、陕西、甘肃、河南、福建等地的10家客商签订了收购协议,真正实现订单农业,逐步形成卡子品牌。

  村集体“搭台”,老百姓“唱戏”。先期探索搭建的13座大棚,2023年就让村集体全年收入突破39万元,较上一年大幅增长。看到了真金白银的进账,老百姓们积极性更足了,从最初的“看你干”变成了“我要干”,真正激活村民“我要致富”的主动性。“通过去年一年的产业发展,老百姓思想转变了过来,今年在宣布大棚承租政策的当天,就有28户报了名。”今年以来,卡子村按照“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新建了49个大棚,带动农户600余人加入食用菌种植管理,建立土地流转有租金、承包大棚有收益、在家务工拿薪金的致富链条。

  做好“土特产”文章,关键是要依靠群众智慧力量,依靠本地自然禀赋,真正把根扎在一方水土里、把劲鼓到百姓心里、把实惠亮到大伙眼前。不只是卡子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固原市把推动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政策引导、投入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培育经营主体,拓展消费市场;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作用,围绕群众身边“微腐败”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持续加强对惠民资金的监督管理,不断提升监督质效,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特色产业。

  “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规范村集体经济运行,我们要立足‘土’、做深‘特’、带动‘产’,及时跟进加强‘督’、强化‘问’,让村集体和老百姓拿到‘真金白银’,让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向记者表示。(作者:侯逸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