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风苑 > 文化 正文

文化

遇见巴城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2-11-04 09:22:13

  巴城是昆曲的原乡。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成稿于昆山的巴城。

  1200多年前,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于安史之乱后来到巴城,将宫廷音乐与民间“土腔”融合,逐步发展为“昆山腔”;到了明代,“昆曲之祖”魏良辅又把“昆山腔”改良成声韵优雅的“水磨腔”,虽只作清唱,难以演绎剧情,但已是声情并茂;戏剧家梁辰鱼推出《浣纱记》,将“生旦净末丑”的演唱与“手眼身法步”的程式完美结合,最终完成昆腔、昆曲、昆剧的跨越。

  无论是黄幡绰、魏良辅,还是梁辰鱼、汤显祖,都给巴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痕。巴城,接受着历史的馈赠和传统文化的滋养,一代又一代巴城人,延续着生活的姹紫嫣红,构筑起春色如许的万千深意。

  

  我信步巴城,追寻着巴城文化的滥觞。

  巴城的文化之根在于水,水对巴城格外恩泽。阳澄湖、傀儡湖、巴城湖、鳗鲤湖、雉城湖五面湖泊环绕,杨林塘、雉城塘、庙泾河、娄江等众多河流贯穿五湖,把巴城分成外沿高、中间低的碟形盆地,当地人说这是五湖联珠,巴城就是这颗明珠。

  河道多,桥也多。去巴城老街,得过桥,老街的入口处就有两座桥,一高一矮,一座为石拱桥,另一座相距不远,是廊桥。站在桥上眺望,拱桥并排而立,沧桑又古朴。巷陌、人家、青石板老街,桥是点睛之笔。

  跨过廊桥即进入老街。

  巴城老街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延续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老街东西长200米,街道狭窄,仅容3人并肩同行。两边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间伸了出来,使街面显得更窄了。房子临河而筑,面街枕河,鳞次栉比。杨林塘是市河,石岸斑驳,河埠错落有致。

  河水清冽,沿着街沿屋角缓缓流动,舒徐委婉。往来皆需舟楫,水流的声频节奏,触动着每个行者内心深处的柔美,俨然是欸乃中的“水磨调”。

  小镇极具烟火气,烟火味堪称巴城的经典表情。

  走在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光滑的石板路上,有一种熟悉、亲切的味道。看似杂乱交错的小巷里,还有原住民漫不经心地做着小买卖,更多的时候是聚在一起话家常。小猫小狗三三两两,在巷子里、小桥边玩耍。古宅内传出低吟浅唱,小巷中回响评弹小调,往来者的心境无不被周围这般环境所感染。

  驻足古老的门楼前,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人们在悠扬的吆喝声中,生活劳作,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宁静的老街上,有竹刻艺术馆、昆石馆、江南木雕馆、竹笛馆、蟹文化馆、绰墩稻米文化馆等,一个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场馆让人目不暇接。馆内透着时光印记的旧物件和巷子里时不时传来的吴侬软语,让人恍如隔世。

  一定是巴城舒缓平和的烟火气、市井味,带给了黄幡绰安逸感,在经历了颠沛流离后,觅到了这方生活的热土,发现了蕴含于“土腔土调”中美的因子;一定是江南水乡随物赋形的水势,或曲或直,若隐若现,让魏良辅从心里感觉到时间在流动;一定是小镇所具有的湖泊荻花、绰墩稻米、渔家灯火勾连起了梁辰鱼的家国深情,创作出“浣纱往事”:春秋吴越,勾践复国,一介女子,心怀家国……而汤显祖,客居小巷深处、古宅大院,闻听远处传来的琵琶声,感受着拂石轩内姹紫嫣红、春色如许,枫叶荻花、秋风瑟瑟,四季转换,这一切,又怎能不让他逸兴遄飞?

  

  600多年前,巴城孕育了昆曲这朵梨园奇葩;600多年来,昆曲也在成就着巴城。

  正因为与昆曲的历史渊源,巴城被誉为昆曲小镇。

  这几年的秋天,我都会来巴城,感受一年一度的“百戏盛典”。作为“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自2018年起,昆山用三年时间,邀请全国各大剧团来昆展演,兴建戏曲百戏博物馆、建设“百戏林”、打造“百戏公园”,展现当代戏曲的厚度、广度和深度。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实现了全国348个剧种及木偶剧、皮影戏的“大团圆”。

  这是昆曲原乡彰显的一种文化担当。

  今年的主题是“戏曲的盛会,百姓的节日”。开幕式上,我看到,当地又启动了“新三年·新百戏”计划。其中实施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传习班、创设中国戏曲人才传承基地、建设戏曲舞台艺术数字化制播平台、建成昆山(中国)戏曲博物馆等。

  戏曲百戏博物馆,就设在巴城。

  这是全国面积最大、资料最丰、功能最全的戏曲百戏博物馆。除展陈各种文字、音像外,还开展各种戏曲文化学术交流和艺术研讨。戏曲百戏博物馆,已成为巴城辨识度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的品牌,成为巴城血脉中的一部分。

  在巴城老街外的新镇区,我徜徉在新建的昆曲走廊,巴城历史沿革和昆曲发展的历程以图文、雕塑等形式一一呈现。人物雕塑既有黄幡绰、魏良辅、梁辰鱼等昆曲开创者,也有吴粹伦、殷震贤、梁铸元等昆曲传承人。站在梁辰鱼雕塑旁仔细端详,但见梁辰鱼一袭长袍,身姿挺拔,手捧一本书,仿佛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昆剧的前世今生。

  景观廊道上,陈列的是昆曲器乐,有昆笛、三弦、箫、笛、拍板、琵琶等。图文既介绍昆曲堂名,雅宜堂、宣庆堂等,又展示昆曲在巴城的遗址遗迹,葬有黄幡绰的绰墩山、《长生殿》里提到的高墟山、傀儡湖边的金粟庵等。

  一路欣赏,一路感怀。长廊以昆剧发展的时间为线索,串联的正是巴城历史记忆的文化根脉,就像一座时光机,在古朴典雅的白墙黛瓦、木栅花窗和藤萝蔓草的背景中,次第展现着巴城的历史。

  顺着长廊走,便看到一座修葺一新的戏台。戏台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索引,汇名家名戏,传递巴城诗意生活。每一个来巴城的人在此欣赏街景、探幽寻文的同时,品香茗、尝美食,感受昆曲带给巴城的迷人韵味。

  在巴城,昆曲走进日常、与生活审美兼容。昆曲的前世,也许有过世故和天真,纠缠着文人生命的烙印,像汤显祖,一生精曲《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梦;昆曲的前世,也集中在闲人雅士间,传承在名人名家里,一曲一腔、一腔一式,迎合士大夫口味,平民百姓敬而远之。而今,走在巴城,遇见的是昆曲“金名片”与巴城生活的“牵手”,传统的昆曲已经汲取了江南氤氲的灵气,语言文辞依然华丽典雅、含蓄委婉,但让小镇滋生了梦想,推动着巴城演绎出全新的生活样本。

  在这昆曲原乡,装满我心灵的是情调悠扬的乐声,传达着人情、诗意与幸福感。

  

  每次来巴城,都有新感触。今年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云”端雅韵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为要建设戏曲舞台艺术数字化制播平台,也因为疫情关系,今年的百戏节,线上昆曲生活成为一个特色。在线上发布昆曲剧目,鉴赏、学习、消费“云”上同步打造,云发布、云课堂、云开箱、云享购,引导昆曲沿着信息化网络走进生活。

  网络让昆曲可观,为解决昆曲可及问题,巴城设立了众多的昆剧大师工作室,给爱好者提供与大师面对面的机会。

  喜爱昆曲的人一定都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它的横空出世,为昆曲注入一股青春力量,成为昆曲在新世纪传承传播的精品。剧中,曲声袅袅、身影婀娜,精美的舞美设计,令人如痴如醉。柳梦梅回眸丰神俊逸、唱腔声声回转,杜丽娘一颦一蹙传唱委婉悠长、一招一式尽显诗情画意。柳梦梅的饰演者俞玖林的工作室就设在巴城。

  我应俞玖林之邀,到他的工作室做客。俞玖林文质彬彬,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较高的文化涵养。他介绍,青春版《牡丹亭》从首演到现在观众多了很多年轻人,目前在海内外巡演400场,观众达60万人次。这天,青春版《牡丹亭》里饰演杜丽娘的沈丰英正在工作室和众多昆曲爱好者分享《不负相思不负卿》。沈丰英也是演活了汤显祖笔下“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经典。深情阐述,娓娓而谈,引发爱好者如潮掌声。她当场清唱《牡丹亭》中唱段,《浣纱记》《白罗衫》等经典剧目唱段穿插其中,一曲又一曲,曲重律,剧重情,巴城的夜晚被悠扬的曲调、跌宕的剧情点缀得愈加绵长。

  说起“云”端雅韵,俞玖林十分认同这种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做法。他说,随着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抢救、保护和传承的热潮已在全国掀起。传承,既要继承传统,也要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是应该遵循的原则,尊重但不因循。他告诉我,他正与工作室的同志一起利用直播平台,分享他们多年来对文化艺术的感悟与收获。

  我知道,当地政府利用昆曲这张“金名片”做着许多令人惊叹的工作。既着眼于昆曲的保护与普及,还着眼于用昆曲引领当地的文化建设。现在,富裕起来的巴城居民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获得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昆曲作为戏曲文化的经典,带来的就是“真”的启迪、“善”的浸润、“美”的陶醉。

  不可不提的是设在西浜村的昆曲学社。为了让昆曲生生不息,也为了让这份文化记忆复兴乡村,巴城按村落原有肌理,把西浜村内四栋普通民宅加以重建和改造,将诗情画意、曲调音律植入乡村,丰富美丽的元素。

  昆曲学社建在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远望,犹如矗立水上的一朵莲蓬。建筑临水区域划分为“梅兰竹菊”四院,结合古桥水系,设计了贴水戏台,两侧游廊连缀,构成了一个光影交错的演艺场所。

  “倏忽、刹那、窗间过马,人在光阴似箭流……”

  来这里,你可以端坐船头,也可以在凉亭中摇扇欣赏吴歈雅韵,或者站在庭院里凝神倾听,清风竹影,时光悠然,感受着昆曲如水般的梦幻与婉转,找寻心中的“游园惊梦”。

  荻草抽出的淡紫色花穗,增添了阳澄湖的秋意和美感。每次来此,我都喜欢独自在湖边散步,昆曲回荡耳畔,软糯、细腻、婉约,就像柔和的阳澄湖水波,轻轻拍打我心,让我对这方土地心生万般眷恋。

  我想,这就是巴城带给我的惊喜,其身姿和芳香落入心里,一点一点渗透进骨子里。一泓湖水一重烟,一地繁华一帘青,恰如姹紫嫣红开遍,好一个良辰美景!(王友良)

>>><<<